DSC00828射口.jpg

↑「域外地戒備或張望?」2017.11.18芝生毛台山

 

 

旁聽楊凱麟老師的德勒茲課程那麼多年,在始終囫圇吞棗的不求甚解下,勉強只記得幾個關鍵字。其中的「逃逸域外」,無疑地是關鍵字中的關鍵字,甚至於已是對自己創作的深深期許。不過「域外」究竟是什麼意思、或者在哪裡呢?

 

對於德勒茲或像是凱麟師般哲學領域的人,「域外」應當是抽象的高端思想運動或辯證,但落在我這種搞視覺的豆腐頭腦,往往就得憑依著實物想像,卻又不一定可以真正遙望「域外」的邊界。不論如何因為對「逃逸域外」地渴望,也就屢敗屢戰地用盡各種可動用的方法,以企圖逼近「域外」的可能邊緣!

 

那麼這回參加「望岳」與「悠游小隊」合辦,車途迢迢遠赴新竹尖石鄉,高低落差達900公尺的「芝生毛台山﹝海拔1789公尺﹞」登山行程,穿行於重重霧雨密林裡、徘徊在一座座百年隘勇線疊砌遺跡內,似乎隱約感受、探觸到歷史看不見的「域外」邊線。

 

約兩年前也曾跟著「悠游小隊」走訪「李崠 大混」隘勇線﹝2015.12.19﹞,當時即對這條稜線上的隘勇遺跡,不論規模、密度與保存尚稱良好印象極深刻,乃至於還因此開啟了「原魂」創作計劃。從網路上的山友部落格記錄可以知道,「李崠 馬崙﹝上巴陵﹞ 芝生毛台」便是日治討蕃戰爭時期所建構的三角嚴密火砲網。因為「李崠古堡」與一等三角點之故,李崠山廣為人知,馬崙砲台位在拉拉山,遊客之多自無須多言﹝只是大家都不知原來有個砲台﹞,相較之下「芝生毛台山」不僅多數人恐怕完全沒聽過,也算是稍高難度的頗冷門登山路線﹝落差900公尺一路陡上,算有點挑戰性﹞。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樣,才讓沿線的隘勇砲台遺跡大體完整安存﹝芃芃山也屬極冷僻路線,可是相比之下遺址就較不明顯而難尋﹞。

 

所以藉由路遙途艱、彷彿隔世的「芝生毛台山」沿稜隘勇砲台遺構,搭配「李崠 大混」隘勇線,在重建「李崠 馬崙﹝上巴陵﹞ 芝生毛台」三角火砲網的軍事佈署之後,是不是也正好讓腦袋不足以純粹抽象思考的我,可以經由身臨現場,探尋、辯證百多年來關於「邊界 域外 砲網 再域外」地進退、消長呢?

 

因此這回在地處僻冷、雖歷時百年卻仍可見清晰原制的「芝生毛台山」隘勇線,一次便可以非常過癮地見到數量龐大的疊石防禦工事﹝比「李崠 大混」隘勇線還更多﹞,以及附著其上讓我著迷不已的「槍孔、射口」。試想百年前的當初,就地取材以石塊層層砌造這些至今尚存的守禦石牆,算不算在戰情險惡、隨時都會失去生命的「域外」,先畫出一條守衛「域內」的保險界線呢?那麼百年後尋訪的我,又可以如何看待、思索 建構在位處大「域外」裡再畫分「域內、外」邊線上的一個個「槍孔、射口」呢?

 

這「射口」、這「槍孔」是穿越、串連百年歷史的時光通道?是僅僅躲在「域內」畏縮的恐懼監視?相對地由外而內的角度觀看這些「槍孔、射口」,會得出怎樣的視野呢﹝猶如原住先民怎麼看入侵的日本軍警嗎?﹞?「槍孔、射口」兩側代表著的必然是對抗?是搏鬥?是廝殺?是完全截然不同的價值與世界?

 

對於意外踏進這座歷史「域外」冷山、不免徘徊躊躇的我而言,雨霧中靜靜凝窺著這些彷彿又把時間、歲月全抽離的古老「槍眼、射窗」,德勒茲竟悄然現身視線彼端,或許這兒正也是重重框圍圈限下 「逃逸域外」的遺忘隱藏裂隙吧......2017.11.21補記﹞

 

 

DSC00852射口.jpg

霧雨密林裡的「域外戒備或張望?」

 

DSC01150射口.jpg

由外而內的角度觀看這些「槍孔、射口」,會得出怎樣的視野呢﹝猶如原住先民怎麼看入侵的日本軍警嗎?﹞?

 

DSC01180射口.jpg

超美超精彩的轉角雙「槍孔、射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60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