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第160萬張明信片─519《民俗臺灣》2017.1
人生雖然總有許許多多的意外,但我倒真的沒想過自己會是個出版明信片的人,而且一搞竟不知不覺近19年,到目前居然頗不可思議地印了一百六十萬張!假若以小草一次印刷是拼版16個款式、各印一千張所以為1萬6千張來計算,那麼剛剛第一百次印刷的新品519《民俗臺灣》,應該就是象徵性的第一百六十萬張的小草明信片了!
新品519《民俗臺灣》作為小草象徵性的第一百六十萬張明信片,儘管是剛好在出版計劃順序上,卻也恰巧地別有深意。因為小草明信片自我定位要收集、整理、覆刻島嶼老圖像的初衷,很大程度上何嘗不是學習、延續著《民俗臺灣》這本老期刊,並向其致敬呢?
還記得很久以前曾有個電影節的海報設計﹝不確定是否就為金馬獎﹞,就是用這期《民俗臺灣》封面上立石鐵臣先生的版畫為主元素,巧思地讓扣緊電影主題的一條膠捲底片,從這把刨刀口格格影像地流瀉創作誕生而出!所以不僅就嘗試由這個角度切入這第一百六十萬張的文案書寫:
「讓自己彷彿職人手裡巧妙的木作刀
既謙卑地放低身軀貼合著母島
也以利刃目光形成獨特的觀點切角
猶如底片感光映照 膠卷記錄般地薄刨
這塊土地不停輪轉的真實影像流動風貌‧‧‧」
更期待如同以《民俗臺灣》封面為素材的影展海報設計般,有熱情的年輕朋友們能以印了一百六十萬張的小草明信片為基因資料庫,創作出根源於這塊土地、這座島嶼的嶄新生命視覺......
還記得很久以前曾有個電影節的海報設計﹝不確定是否就為金馬獎﹞,就是用這期《民俗臺灣》封面上立石鐵臣先生的版畫為主元素,巧思地讓扣緊電影主題的一條膠捲底片,從這把刨刀口格格影像地流瀉創作誕生而出!所以不僅就嘗試由這個角度切入這第一百六十萬張的文案書寫:
「讓自己彷彿職人手裡巧妙的木作刀
既謙卑地放低身軀貼合著母島
也以利刃目光形成獨特的觀點切角
猶如底片感光映照 膠卷記錄般地薄刨
這塊土地不停輪轉的真實影像流動風貌‧‧‧」
為了頗為現實又殘酷的生存問題,總是在瞎忙,小草明信片
由於小草明信片在編排上十分固定簡單,加以我也並非設計
只是始終沒留意到累積了一百次的列印稿子,還蠻厚一疊耶
2013年在耿畫廊展《小草明信片的時空行旅》時,曾在
從1998年至今花了近十九年的漫長歲月,終於在剛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