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2865光華頁一.jpg

〈老影像,新生命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2005.8《光華雜誌》

 

隨著疫情三級警戒又再度延長,雖然完全看不到經濟困境的谷底,只能苦笑自肅隔離的考古挖掘又有新發現。繼前不久無意翻到2001年《獨家報導》的老報導,緊接著2005年的《光華雜誌》報導也出土了!其實不像《獨家報導》真的忘了,我始終記得《光華雜誌》這篇有五頁中英文的〈老影像,新生命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因為就此認識了記者張世倫先生。換句話說本來與世倫先生完全不相識,所以最初會約訪,應當就是世倫先生對「小草藝術學院」真的感到好奇吧!因此在一直沒忘記有這篇「小草藝術學院」早期重要報導的狀況下﹝對我而言算是很大地肯定!﹞,會有無比大驚喜是見到採訪刊出後,世倫先生寄給我的兩本當期《光華雜誌》與外包寫有世倫先生名字的牛皮信封袋。

 

由於個性的緣故,採訪、報導完後並未與世倫先生持續保持密切聯繫,只知道世倫先生後來離開《光華雜誌》到英國攻讀博士。回到臺灣亦繼續著影像、尤其是攝影的相關學術研究,再來就是前不久震撼文化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所策的黃華成盛大回顧展。也由於世倫先生在專業領域不停地發光、發熱、發揮影響力,虛榮心作祟下,我就更忘不了也曾讓世倫先生採訪過,哈!但倒真不記得保留有世倫先生自《光華雜誌》寄來的信件。儘管這篇報導目前在《光華雜誌》官網上有數位化,不過重新翻閱紙本雜誌感覺還是不一樣,尤其是看著2005年的自己印在實體雜誌內,於十六春秋匆匆流逝後反而異常不真實﹝與2001年《獨家報導》裡的自己彷彿完全兩個人,更別說是現在了!﹞。恰巧昨日還和攝影的坤儒兄通訊息,對於當時在他的拍照引導下才難得開懷大笑至今仍印象深刻。

 

既然又再見《光華雜誌》這篇2005年的報導,藉著翻拍、貼文,也剛好在瘟疫蔓延時重新檢視、反省著「小草藝術學院」十六年來的變與不變地演化及堅持囉!也要再次謝謝世倫與坤儒兩位老朋友!2021.6.24

 

 

DSC02830光華頁二.jpg

《光華雜誌》2005.8〈老影像,新生命 ─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五頁中英文報導之頁二。

 

〈老影像,新生命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在《光華雜誌》官網的頁面連結: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fbdec465-10ee-4e0e-a282-258f5c3f45c4

 

走進書店,一張張古早懷舊的明信片擺在架上,不管主角是國父孫文或大同寶寶,無論背景是日治時代或民國年間,它們都彷彿召喚出某種台灣的舊日時光。

 

這些富有昔日風情的明信片,背後都掛著「小草藝術學院」的名號。這個由秦政德一人組成的工作室自從1998年發行首套作品開始,已默默地出版了279款懷舊明信片與16種筆記本。

「小草藝術學院」之名,來自1994年陽明山上一場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當年就讀於文化大學美術系四年級的秦政德,由於與系主任創作理念長期不合,在畢業前夕遭到退學。此舉引發全系學生罷課34天抗議,史稱「文化美術系事件」。

在學運裡萌芽的小草

當年聲援秦政德的各界人士在罷課現場組織「小草藝術學院」,主張以自發式的學習來抗衡僵化的教育體制。由於陽明山舊稱「草山」,所以他們採用小草來自土地,狀似渺小卻無比柔韌的意象,來作為學運的精神象徵。整起事件最後在教育部介入調查後,秦政德才獲得「平反」,順利復學。

退伍後,秦政德一邊以本名從事個人創作,一邊蒐集各類歷史老圖像,再以「小草藝術學院」之名將其印刷出版,希冀讓一般民眾能輕易地擁有這些屬於台灣的老影像。

 

 

懷舊是種集體的藝術創作

「以小草為名,是因為過去在學運時得到外界許多援助,因此一直想對社會有所回饋!」神色依舊有著學生青澀味的秦政德靦腆地說。因此他把需要眾人參與的藝術活動都掛上「小草藝術學院」之名,以區別於他的個人創作。

「每個擁有這些影像的人,都等於參與並收藏了台灣部分的文化記憶,並且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它們!」這項工作的長期目標是希望建立一套歷史圖像資料庫,每位購買者與協助者,秦政德都視為這項藝術計畫的共同創作者之一。

每張明信片後面並仿效民間宗教善書常見的「助印人」模式,對曾經大力支持過小草藝術學院的人表達謝意。例如一款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肖像明信片,背面便將任教於文化大傳系的民歌運動健將楊祖珺列為助印人,向她致敬。

秦政德並在明信片後寫上散文風的字句,作為一種與舊時代的對話和註腳。例如一款1940年代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時期的「帝國少女歌劇團」廣告,背面便寫著「美麗島上永遠不忘被強力動員的柔情鋼鐵」。

銷路最好的60年代本田機車廣告明信片,後面則寫著「......隨著切•格瓦拉《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底腳步,與搞學運的死黨騎著耐操底愛車奔馳在綿延無邊的環島公路,從人民老師地教導裡於土地學校中領到真正的大學畢業證書。」

 

創業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就像格瓦拉在投身古巴革命前曾藉由摩托車旅行重新認識南美洲,崇拜格瓦拉的秦政德也有他的台灣版「摩托車之旅」。

1998年正好是紅葉少棒擊敗日本滿30週年。剛退伍的秦政德就像年輕時的格瓦拉那麼狂熱,只為了探訪並蒐集幾張長久令他難以忘懷的老紅葉照片,他傻呼呼地從台北騎了16個小時的摩托車南下台東。「騎到花東縱谷時遇上傾盆大雨加爆胎,眼前卻一望無際渺無人煙,真想當場死掉算了!」

這段瘋狂的摩托車之旅最後變成一個契機。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批珍貴圖像,秦政德把蒐集到的紅葉老照片印刷成明信片發行。雖然銷路不佳,但這次經驗讓他深感台灣有太多珍貴的歷史老圖像一直被遺忘漠視 ,加上剛退伍尚無正職,美術科班出身的他於是決定以「小草藝術學院」之名開始投入老圖像的蒐集與出版。

秦政德謙稱自己不是專業的古物收藏家。以業餘者自居的他,蒐集管道包括傳統跳蚤市場、集郵社通訊,以及現在流行的網路拍賣等。

 

半路出家的業餘收藏者

雖然財力微薄,無法與專業買家相比,但有時看到好貨,他還是會奮力一搏。例如他曾花上3萬5000元,只因看上一塊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發給鴉片上癮者持有的「阿片吸食特許者」鐵牌。「覺得太有意思了!也就不去考慮能不能回本,先搶下來再說!」

事實上以小草的經營狀況,一批明信片整刷1000張賣完也只能入帳約1萬元,「很多時候光收購資料的花費就不止這些了,所以有些系列其實是穩賠不賺,純粹是為了使命感才會發行!」

辨別古物真偽要靠經驗,秦政德過去也曾受騙上當,把一紙網路上標到的「中華民國政府潛伏證」發行明信片。後來他才發現古物市場裡這類情報證件多乃偽作,專門用來矇騙對古文物有興趣但閱歷不足的收藏新手。無奈之餘,他只好當成買一次寶貴的經驗,把這套明信片回收並永不再版。

 

懷舊風再翻身

懷舊圖像何其多,小草要如何取捨所要出版的種類?「由於資源有限,別人出版或整理過的我們一律不出,其次考量圖像本身的歷史意義是否重大,另外還考慮這張圖像在美術表現上是否特殊。」

譬如二二八事件影響深遠,流傳下來的相關圖像卻相當少。版畫家黃榮燦的經典作品《恐怖的檢查》以木刻表現出當年鎮壓現場的慘況,被美術界公認為二二八的經典作品。「雖然這張圖像一定難賣,但基於使命感,我們還是把它印刷發行出來!」此外如日治時代古地圖、原住民老照片等,均屬歷史意義重大的作品。

另外佔大宗者,則是美術趣味感比較高的懷舊流行偶像或商標廣告,譬如無敵鐵金剛、小甜甜、李小龍、大同寶寶、愛國獎券等,都是許多人年少記憶的一部分。

銷售量有時也受時事影響,例如一款50年代的紅標米酒商標明信片原本賣相平平,卻在幾年前米酒荒時突然大賣。原本銷售端點完全不願意採購的格瓦拉明信片,也因為最近相關電影在台上映而鹹魚翻身。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秦政德原本想像小草的主要購買者,會是和老圖像有切身經驗的中年人,但多年經營下來,卻發現購買者大多是學生或剛出社會的年輕上班族。

以5、6年級生為主的消費口味也反映在個別產品的銷路上。例如銷售量最高的,多是李小龍、科學小飛俠、無敵鐵金剛、小甜甜、本田機車這類流行文化的懷舊明信片。至於秦政德認為最重要的老歷史圖像,則大多銷售平平。

「就個人來講,我想發行更多關於台灣人文與歷史的老圖像,但就實際面來說,小草必須繼續經營一大部分趣味度較高的作品,才能長久走下去。」

尤其開發出新作品前,完全無法預料通路商是否願意銷售,變數頗多。「產品要是印出來通路商卻不採購,存貨就只能囤積在家裡,所以風險很大!」以目前小草出版的279款明信片來說,進貨量最大的通路誠品書店也只願採購其中的100多款,等於有半數以上的系列商品依舊難在市場上露臉。如何在理想與現實間保持平衡,是小草藝術學院最大的挑戰。

 

一切照舊,只求長久

時至今日,秦政德依舊如學生時期那般,在陽明山上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狹隘如學生宿舍的偏僻住所同時也是他的工作室。每隔一段時日,他仍然騎著摩托車四處奔走鋪貨,一切,都自己來。

生活簡單,執著專一,就像那些他費心蒐羅的舊日景致,一切照舊,就好。「我的野心不大,只希望小草可以細水長流,一直都在,那就夠了,」秦政德說。

 

 

DSC02822光華頁三.jpg

《光華雜誌》2005.8〈老影像,新生命 ─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五頁中英文報導之頁三。

 

DSC02828光華頁四.jpg

《光華雜誌》2005.8〈老影像,新生命 ─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五頁中英文報導之頁四。

 

DSC02825光華頁五.jpg

《光華雜誌》2005.8〈老影像,新生命 ─ 秦政德與「小草藝術學院」〉五頁中英文報導之頁五。

 

DSC02843光華.jpg

《光華雜誌》2005.8這一期的封面。

 

DSC02852光華.jpg

會有無比大驚喜是見到採訪刊出後,世倫先生寄給我的兩本當期《光華雜誌》與外包寫有世倫先生名字的牛皮信封袋。─ 世倫先生特別還在信封外寫上他的名字與分機號碼。

 

DSC02855光華.jpg

會有無比大驚喜是見到採訪刊出後,世倫先生寄給我的兩本當期《光華雜誌》與外包寫有世倫先生名字的牛皮信封袋。

 

192066468_10209201944643466_8844622387872346265_n.jpg

夾在「權力」與「慾望」間的憤怒青年?2001.2《獨家報導》

大概也真的只有疫情三級警戒長期隔離在家沒事,才會閒得發慌地整理起十幾、二十年前的舊作,當警戒再度延長竟又有感地重拾生鏽雕刻刀做了件《同命島》,不過驚奇還沒停止,因為一篇二十年前﹝2001﹞關於「權力」與「慾望」的創作報導,這時候也自動跑出來湊熱鬧了!其實一直以來都有整理歷年來各種媒體的創作或小草明信片報導,但似乎始終漏了早期《獨家報導》的這一篇﹝《獨家報導》?還在嗎?可能因為是滿滿的性器才讓《獨家報導》感興趣,下標也非常直接,這期封面還是「飯島愛」耶!﹞,因此無預期地再讀到特別感到詫異萬分,不僅僅是居然忘了有這一則,更是完全印驗了「歲月是一把無情的殺豬刀」,尤其對比著前不久才剛自拍疫情間猥瑣大叔的頹廢蓄鬍照,原來敝人也是曾有過清瘦、未崩壞的正常一點模樣啊!哈!

趁著疫情整理十幾、二十年前的舊作,拍照、重寫紀錄再貼文的每個階段時刻,都會想著十幾、二十年前自己到底是在思考、關注些什麼,怎麼會搞出這麼一大批表面聳動、帶著實驗性質的作品系列呢?連帶地相較於現在已崩毀為酸腐的犬儒大叔﹝不論是心、生理﹞,十幾、二十年前的自己,又是處於如何的一種狀態呢?在這則有三頁篇幅的圖文報導裡,見到了雙手交叉胸前、不苟言笑、一臉嚴肅的影中人,果真像個夾在「權力」與「慾望」間想要抵抗、批判的憤怒青年,套用現在的話語就是「小屁孩」吧!雖然看起來很「欠扁」,卻也更加突顯大叔如今只剩的一雙冷眼與滿口嘲諷的嘴砲......弔念體重已回不去六字頭的自己囉!呵呵!2021.6.12

 

1447158008-1169789077_n.jpg

↑  站內相關連結:

●  《小草書籤37》:「小草藝術學院」媒體報導的相關文章彙整連

http://peter601017.pixnet.net/blog/post/4259482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60101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